Category Archive: 流星雨

Aug 13

英仙座流星雨嘅高峰期雖然係係雲裡面出現,但係…

英仙座流星雨嘅高峰期雖然係係雲裡面出現,但係唔代表黎緊無得睇架!想係黎緊幾日繼續追住尼個流星雨?咁就要聽實《字宙狂熱》+天文匯嘅流星雨介紹啦! Even though the peak of Perseid Meteor Shower hid herself (should be himself right??) behind the clouds, this does not mark the end of this meteor shower! Get the tips to sight this astronomical phenomenon from our broadcast at Metroradio! http://www.metroradio.com.hk/MLD/ProgramArchive.aspx?channel=MLD&language=tc&date=2016%2F08%2F08 Share

Share

Dec 09

雙子座流星雨(2015年12月4日-12月17日):觀賞及拍攝需知

有關流星雨的基本資料請見舊文: 雙子座流星雨(2013年12月4日-12月17日):觀賞及拍攝需知 拍攝方法及曝光參數則因應空氣污染及光污染近年加劇,與數年前比較已有改變,請留意本文末端的更新。 是次現象簡介 流星雨出現於每一年的大概12月中,今年高峰期位於12月14日香港時間下午9時,根據以往經驗,在高峰期晚上在香港郊區觀賞的情況下,由半夜至天光(前後約6小時)平均出現共約60-100顆流星,即平均約每小時十數顆流星。 注意事項 今年的雙子座流星雨高峰值的ZHR值(每小時天頂顆數)是120,一般傳媒亦會引用此數字,但大家宜留意此數值是基於在極佳觀測條件下的理論數 值,就算流星 雨的表現一如預期,實際可被看見的流星數目,很大程度受環境(如光污染、月球)、天氣(煙霞、薄雲)、及高峰期持續的時間等因素影響,因此絕不可以期待 「每小時120顆流星,即一個下半夜(6小時)可見720顆流星」的情況;以香港的條件而言,可被觀賞到的流星頻率只有預測值的五分一至十分一左右(視當時天氣條件),在上文「現象簡介」的實際數值就是基於此經驗推算出來。 是次流星雨高峰期當晚農曆初四,12月14日晚(星期一)月球到8時半已西落,因此整晚大部份時間不受月球影響,對觀賞或拍攝流星雨有利; 由於流星雨的出現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實際情況可能超越或未符預期,因此不要有「看煙花」的心態,雖然雙子座流星雨過往的表現一向穩定; 隨著近年數碼技術進步,加上執相技巧,令包含地面風景的天文照片所顯現的星空與現場所見的相差越來越遠,現場環境所見的星的數量與照片所顯現的星空少很多。現場所見與同一地點所拍的照片顯示的星空再沒有必然關係,新入門的朋友宜留意。 觀測或拍攝時間及地點 想欣賞或拍攝是次現象的朋友,可於12月14日晚日落後開始觀賞直至天光。前後數天亦可觀賞,但數量會較少。流星雖然從輻射點放射出來,但實際上會在整個天空出現,因此只須選擇視野較開揚但光污染較少的地方就可以,以下是數個可考慮的地方: 石澳 天文公園及萬宜水庫一帶 大嶼山南部 12月14日晚10時的天空,雙子座位於東面地平線之上。   觀賞所需設備 單憑肉眼觀賞就可以了。 攝影所需設備 拍攝流星通常需要用「守株待兔」的方法來捕捉,辦法就是打開相機的快門作長時間的曝光,如有流星在這段時間內在拍攝的區域出現,相機便會記錄下來。當然如多用幾架攝影機向不同方向拍攝,機會便大增。 鏡頭的選擇:以較闊角的鏡頭較佳,一般用24-50mm不等。鏡頭焦距太短(例如魚眼鏡)效果未必更好,因為未必可以捕捉較短及較暗的流星。焦點必需調至無限遠。 光圈:越大越好,以大於f/2.8為佳,因為較大的光圈可以捕捉較暗的流星。但如情況容許,不妨把光圈收細一級以避免鏡頭的像差。 ISO(感光度):較高速(ISO1600或以上)為佳 曝 光時間:長短視乎器材而定(見下文),但不能無限制地延長,因為到某一限度,天空背景的亮度會令照片灰白一片,原本記錄到的流星也被掩蓋。一般以 ISO1600,f/2.8光圈,曝光不得超過40秒,如果拍攝地點較近市區,或當晚有月光影響,則天空的背景光度受市區燈光或月光散射影響而更光,曝光應 適當減少至一半或以下。 DSLR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時間可由15秒至40秒(如有電子快門繩)。 一般DC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校至相機容許的最長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0秒),如最長只有10秒或以下,則只可採取「機關槍式」(即不斷大量拍攝)方法增加曝光總時間。 Share

Share

Nov 06

火流星劃破元朗夜空(上)

星期三(2015年11月4日)有人駕車在錦繡花園附近用車頭攝錄器拍到「不明奇光」在夜空出現的新聞,相信不少人已看了。太空館的朋友也向傳媒解釋,這是「南金牛座流星雨」的「火流星」。對筆者來說,其實不是甚麼新鮮事,反而傳媒對這小事反應之大,加上近年「星攝」風氣之盛(筆者用正統中文解釋:星空攝影,或天文攝影),倒令筆者有感近年「有相有真相」在香港天文領域裡壓倒一切,仿彿天文就是攝影,別無其他。當然,「不明奇光」的出現,不少人又走來天文匯詢問,於是又令筆者「不明不白」花一個上午寫這篇文章,解釋這「奇光」的出現。 有關甚麼是流星、流星雨及乜乜座流星雨的問題,筆者過去四份一世紀已在無數場合解釋了無數次,詳情請見筆者的舊文:2013年雙子座流星雨 (http://www.astrolink.hk/starlog/?p=1116)。火流星,就是光度超越金星的流星;火球,就是光度超越滿月的流星,足以照亮整個天空。 今次的「南金牛座流星雨」,只是一年裡約三十個流星雨的其中之一,並不是甚麼新流星雨。不少人誤會「南金牛座」是一個新的星座,其實這流星雨叫「南金牛座流星雨」,是因為接近同期有另一流星雨的輻射點也在金牛座,故後者用「北金牛座流星雨」分別命名之。「南」、「北」實指兩者輻射點在金牛座裡的相對位置。兩者是與一顆著名的彗星:恩克彗星(2P/Encke)有關,即兩個流星雨的物質是來自該彗星。 「南金牛座流星雨」出現的日子為10/9至20/11,「北金牛座流星雨」出現的日子為20/10至10/12。兩者的ZHR(每小時天頂顆數)為5,即在無光污染、無空氣污染、無月光影響下的完美黑夜每小時平均可見約5顆流星,考慮到香港的環境,實際上只能見五分一甚至十分一左右,即每小時不到一顆。因此,傳媒的第二條問題:「為甚麼得一粒流星都叫流星雨」也幾乎解答了。一,這流星雨本身數量偏低;二,拍攝位置光污染中等嚴重,所以只有非常光的火流星才可以被拍攝到。只得一顆,並不出奇。 反而要問的是,為甚麼平日平平無奇、甚至無人留意(包括筆者在內)的流星雨,何以以光度計(不是數量計!)變得「威猛」?傳媒提及的「……近期泰國和波蘭都有人拍攝到夜空閃現不明光束……」(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106/19362253),其實早前國際流星協會已有報導,31/10-1/11間在東歐一帶不少觀測者報告看見不少火流星甚至火球。考慮到恩克彗星最近在2013年11月接近太陽,而下次回歸日子是2017年3月,根據1998年獅子座流星雨在未有預期情況下出現幾百顆火球的事件,加上恩克彗星的短周期特性,筆者推斷這批火球有可能是很多個周期前遺留下來的產品。 拍攝到這顆火球的朋友,恭喜你了,因為自筆者在1998年11月17日經歷過一夜過百火球的獅子座流星雨後,印象中幾乎二十年在香港未見過在巿區也可照亮整個天空的火球。也許不少拍攝不到這顆火球的朋友會非常失望,因為覺得「這些機會不是我的」,畢竟近幾年手中有相機的朋友爭先恐後拍攝銀河,看見人家拍到某些天象而自己拍不到,總有種「執輸」甚至羨慕的感覺。讀者可能會問,筆者有沒有這種感覺?17年前與筆者一同在大嶼山睇過那顆像導彈的火球的朋友相信會答到你。 一位天文前輩曾說過,流星雨可預測的特性,就是它是不能被預測。雖然預測流星雨的理論不斷改良,但是「變幻原是永恆」,看似永恆的天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給你一點驚喜,筆者永遠耐心期待觀賞下一個天象,也是為甚麼在觀星路上走了三十年仍繼續走下去的原因。 下期再談一下大眾對流星的誤解。 1998年獅子座流星雨的其中一顆火球,當時現場估計光度超越滿月光度。照片使用24mm鏡頭,ISO400菲林,f/8光圈攝得。天文匯顧問鮑國全攝於1998年11月18日凌晨。 Share

Share

May 24

有關本星期六(24/5)「鹿豹座流星雨」出現一事之解答 (天文匯 主席 彭栩怡)

天文匯最近不斷接獲查詢有關本星期六(24/5)「鹿豹座流星雨」觀賞事宜,由於包括傳媒在內的不少朋友對此有誤解,因而我們在此解答各位。時間所限,加上筆者事忙,因此只能短篇幅簡單解答,希望各位諒解。 1. 「鹿豹座流星雨」的由來 答:「鹿豹座流星雨」與一顆叫「209/P LINEAR」的周期彗星有關,該彗星每5.09年接近太陽一次。(有關流星雨的形成簡介詳見:http://www.astrolink.hk/starlog/?p=1037) 任何彗星在軌道留下的物質,只要彗星軌道與地球有接近的位置,留下的物質在該位置遇上地球就有可能造成流星雨現象。 2.「鹿豹座流星雨」是否新的流星雨? 答:權威組織「國際流星協會(International Meteor Organization)」每年均會列出該年出現的流星雨資料,而今次的「鹿豹座流星雨」並不在今年或以往數年表列之內,從此角度而言,「鹿豹座流星雨」是新的流星雨。 3.為甚麼會突然出現「鹿豹座流星雨」? 答:根據部份以往成功提出新理論並準確預測1999-2001年獅子座流星雨的天文學家計算,今次「鹿豹座流星雨」成因是彗星「209/P LINEAR」在1900年前後20年間留下的物質,今年將與地球非常接近,因此有機會出現較大型的流星雨暴(meteor storm)。 4. 「鹿豹座流星雨」有幾勁? 答:根據第三題提及的天文學家估計,其「每小時天頂出現顆數(Zenith Hourly Rate, ZHR)」大概介乎100-400,即每小時有100至400顆,有另外兩位天文學家在13年11月的估計更高達1,000。 (建議讀者不要在過度興奮而關閉視窗,請繼續讀完先!) 另請大家留意,流星雨的預測部份是基於統計學的原理,因此上述的數字是「有機會出現,亦有機會不出現,而最樂觀的預測是不太可能出現,但亦不排除。」其實與有人對你說「你中六合彩頭獎不太可能出現,但亦不排除」一樣。 5. 「鹿豹座流星雨」高峰期幾時出現?過咗有冇得睇? 答:估計是香港時間2014年5月24日下午3時。此後的晚上仍有機會,但根據以往經驗,若被形容為流星雨暴的流星雨,離開高峰期後的出現數量將會與高峰值相差甚遠,如只有十至二十分之一。 6. 香港睇到嘛?到時會睇到幾多? 答:由於「鹿豹座流星雨」輻射點接近北面地平,加上香港光污染嚴重,根據筆者經驗:假設當晚萬里無雲,污染適中,以平均預測ZHR 250 (100+400)/2)作計算起點,輻射點位置及光污染因素令每小時顆數(HR, 即實際可能觀賞到的數量)只有ZHR的十二份一,即250/12,大概約每小時21顆。入夜後因已離高峰期超過4小時,因此數值將進一步降低,可能只有每小時數顆亦不出奇。 7.如果我想去睇或影相,是否一定要去望北無遮無掩的地方? 答:不是,實際上流星不一定在輻射點(即鹿豹座)附近出現,他們可以在天空任何一個角落出現,因此不需刻意選擇。只要尋找一些遠離光污染的地點就可以了,如西貢、石澳、大嶼山等。   希望上文解答有助大家了解是次流星雨的成因及決定是否出動觀賞。 Share

Share

Dec 10

雙子座流星雨(2013年12月4日-12月17日):觀賞及拍攝需知

天象罕有度:2/5 (1經常出現;5極罕有) 天象壯觀度:3/5 (1不壯觀;5非常壯觀) 天象觀賞難度:3/5 (1不難,一般人皆可見;5非常困難,必需有適當儀器及環境才可觀賞) 概覽 晴朗的晚上,天文愛好者除了可以看見數不清的星星外 ,偶然還會看見一道亮光劃破長空,這就是流星(meteor)。它們其實是一些物質如沙石、塵埃等衝入地球大氣層劇烈燃燒發光而引致,而流星雨 (meteor shower)是指短時間內有很多流星出現的現象。在流星雨出現的期間,流星多以同一方向從太空衝向地球,但因「透視效應」的關係,我們從地面上看,流星 像從天空上的一點發射出來,此點稱為輻射點(radiant),而流星雨的命名則視乎其輻射點的位置,如雙子座流星雨的輻射點就是位於雙子座的方向。 「火流星」,即是指流星亮度高於-4等(即金星亮度,即近幾個月日落後西方最光的星)的流星。 每年大約有二十次流星雨的出現,因此流星雨並非稀有的現象,但只有部份流星數量較多及光度較強的流星雨才值得一般巿民欣賞。 是次現象簡介 流星雨出現於每一年的大概12月中,今年高峰期位於12月14日香港時間下午1時,根據以往經驗,在高峰期晚上在香港郊區觀賞的情況下,由半夜至天光(前後約6小時)平均出現共約60-100顆流星,即平均約每小時十數顆流星。 注意事項 今年的雙子座流星雨高峰值的ZHR值(每小時天頂顆數)是120,一般傳媒亦會引用此數字,但大家宜留意此數值是基於在極佳觀測條件下的理論數值,就算流星 雨的表現一如預期,實際可被看見的流星數目,很大程度受環境(如光污染、月球)、天氣(煙霞、薄雲)、及高峰期持續的時間等因素影響,因此絕不可以期待 「每小時120顆流星,即一個下半夜(6小時)可見720顆流星」的情況;以香港的條件而言,可被觀賞到的流星頻率只有預測值的五分一至十分一左右(視當時天氣條件),在上文「現象簡介」的實際數值就是基於此經驗推算出來。 是次流星雨高峰期當晚農曆十二,12月14日凌晨(星期六)月球到3時半才西落,因此整晚大部份時間受月球影響,對觀賞或拍攝流星雨不利; 由於流星雨的出現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實際情況可能超越或未符預期,因此不要有「看煙花」的心態,雖然雙子座流星雨過往的表現一向穩定; 隨著近年數碼技術進步,加上執相技巧,令包含地面風景的天文照片所顯現的星空與現場所見的相差越來越遠,現場環境所見的星的數量與照片所顯現的星空少很多。現場所見與同一地點所拍的照片顯示的星空再沒有必然關係,新入門的朋友宜留意。 觀測或拍攝時間及地點 想欣賞或拍攝是次現象的朋友,可於12月14日半夜後開始觀賞,即12月13日(星期四)晚準備,前後數天亦可觀賞,但數量會較少。流星雖然從輻射點放射出來,但實際上會在整個天空出現,因此只須選擇視野較開揚但光污染較少的地方就可以,以下是數個可考慮的地方: 石澳 天文公園及萬宜水庫一帶 大嶼山南部 12月13日晚10時的天空,雙子座位於東面地平線之上。   觀賞所需設備 單憑肉眼觀賞就可以了。 攝影所需設備 拍攝流星通常需要用「守株待兔」的方法來捕捉,辦法就是打開相機的快門作長時間的曝光,如有流星在這段時間內在拍攝的區域出現,相機便會記錄下來。當然如多用幾架攝影機向不同方向拍攝,機會便大增。 鏡頭的選擇:以較闊角的鏡頭較佳,一般用24-50mm不等。鏡頭焦距太短(例如魚眼鏡)效果未必更好,因為未必可以捕捉較短及較暗的流星。焦點必需調至無限遠。 光圈:越大越好,以大於f/2.8為佳,因為較大的光圈可以捕捉較暗的流星。但如情況容許,不妨把光圈收細一級以避免鏡頭的像差。 ISO(感光度):較高速(ISO800或以上)為佳 曝 光時間:長短視乎器材而定(見下文),但不能無限制地延長,因為到某一限度,天空背景的亮度會令照片灰白一片,原本記錄到的流星也被掩蓋。一般以 ISO800,f/2.8光圈,曝光不得超過2分鐘,如果拍攝地點較近市區,或當晚有月光影響,則天空的背景光度受市區燈光或月光散射影響而更光,曝光應 適當減少至一半或以下。 DSLR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時間可由30秒至2分鐘(如有電子快門繩)。 一般DC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校至相機容許的最長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0秒),如最長只有10秒或以下,則只可採取「機關槍式」(即不斷大量拍攝)方法增加曝光總時間。   Share

Share

Nov 30

雙子座流星雨(2012年12月4日-12月17日)

按此下載列印版本 天象罕有度:2/5 (1經常出現;5極罕有) 天象壯觀度:3/5 (1不壯觀;5非常壯觀) 天象觀賞難度:3/5 (1不難,一般人皆可見;5非常困難,必需有適當儀器及環境才可觀賞)   概覽 晴 朗的晚上,天文愛好者除了可以看見數不清的星星外 ,偶然還會看見一道亮光劃破長空,這就是流星(meteor)。它們其實是一些物質如沙石、塵埃等衝入地球大氣層劇烈燃燒發光而引致,而流星雨 (meteor shower)是指短時間內有很多流星出現的現象。在流星雨出現的期間,流星多以同一方向從太空衝向地球,但因「透視效應」的關係,我們從地面上看,流星 像從天空上的一點發射出來,此點稱為輻射點(radiant),而流星雨的命名則視乎其輻射點的位置,如雙子座流星雨的輻射點就是位於雙子座的方向。 每年大約有二十次流星雨的出現,因此流星雨並非稀有的現象,但只有部份流星數量較多及光度較強的流星雨才值得一般巿民欣賞。 是次現象簡介 流星雨出現於每一年的大概12月中,今年高峰期位於12月14日香港時間早上7時30分,根據以往經驗,在高峰期晚上在香港郊區觀賞的情況下,由半夜至天光(前後約6小時)平均出現共約60-100顆流星,即平均約每小時十數顆流星。 注意事項 今 年的雙子座流星雨高峰值的ZHR值(每小時天頂顆數)是120,一般傳媒亦會引用此數字,但大家宜留意此數值是基於在極佳觀測條件下的理論數值,就算流星 雨的表現一如預期,實際可被看見的流星數目,很大程度受環境(如光污染、月球)、天氣(煙霞、薄雲)、及高峰期持續的時間等因素影響,因此絕不可以期待 「每小時120顆流星,即一個下半夜(6小時)可見720顆流星」的情況;以香港的條件而言,可被觀賞到的流星頻率只有預測值的五分一至十分一左右(視當時天氣條件),在上文「現象簡介」的實際數值就是基於此經驗推算出來。 是次流星雨高峰期當晚農曆初二,因此整晚沒有月球,非常適合觀賞流星雨; 由於流星雨的出現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實際情況可能超越或未符預期,因此不要有「看煙花」的心態,雖然雙子座流星雨過往的表現一向穩定; 如可能的話,建議高峰期前後一天亦進行觀測。 觀測時間及地點 想欣賞是次現象的朋友,可於12月14日半夜後開始觀賞,即12月13日(星期四)晚準備,前後數天亦可觀賞,但數量會較少。流星雖然從輻射點放射出來,但實際上會在整個天空出現,因此只須選擇視野較開揚但光污染較少的地方就可以,以下是數個可考慮的地方: 石澳 天文公園及萬宜水庫一帶 大嶼山南部 12月13日晚10時的天空,雙子座位於東面地平線之上。   觀賞所需設備 單憑肉眼觀賞就可以了。 攝影所需設備 拍攝流星通常需要用「守株待兔」的方法來捕捉,辦法就是打開相機的快門作長時間的曝光,如有流星在這段時間內在拍攝的區域出現,相機便會記錄下來。當然如多用幾架攝影機向不同方向拍攝,機會便大增。 鏡頭的選擇:以較闊角的鏡頭較佳,一般用24-50mm不等。鏡頭焦距太短(例如魚眼鏡)效果未必更好,因為未必可以捕捉較短及較暗的流星。焦點必需調至無限遠。 光圈:越大越好,以大於f/2.8為佳,因為較大的光圈可以捕捉較暗的流星。但如情況容許,不妨把光圈收細一級以避免鏡頭的像差。 ISO(感光度):較高速(ISO800或以上)為佳 曝 光時間:長短視乎器材而定(見下文),但不能無限制地延長,因為到某一限度,天空背景的亮度會令照片灰白一片,原本記錄到的流星也被掩蓋。一般以 ISO800,f/2.8光圈,曝光不得超過5分鐘,如果拍攝地點較近市區,或當晚有月光影響,則天空的背景光度受市區燈光或月光散射影響而更光,曝光應 適當減少至一半或以下。 DSLR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時間可由30秒至數分鐘(如有電子快門繩)。 一般DC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校至相機容許的最長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0秒),如最長只有10秒或以下,則只可採取「機關槍式」(即不斷大量拍攝)方法增加曝光總時間。 對DSLR及DC用家的共同忠告: 必需使用三腳架拍攝 帶備大量後備電池 Share

Share

Nov 22

雙子座流星雨(2010年12月7日-12月17日)

按此下載列印版本 概覽 晴 朗的晚上,天文愛好者除了可以看見數不清的星星外 ,偶然還會看見一道亮光劃破長空,這就是流星(meteor)。它們其實是一些物質如沙石、塵埃等衝入地球大氣層劇烈燃燒發光而引致,而流星雨 (meteor shower)是指短時間內有很多流星出現的現象。在流星雨出現的期間,流星多以同一方向從太空衝向地球,但因『透視效應』的關係,我們從地面上看,流星 像從天空上的一點發射出來,此點稱為輻射點(radiant),而流星雨的命名則視乎其輻射點的位置,如雙子座流星雨的輻射點就是位於雙子座的方向。 每年大約有二十次流星雨的出現,因此流星雨並非稀有的現象,但只有部份流星數量較多及光度較強的流星雨才值得一般巿民欣賞。 是次現象簡介 流星雨出現於每一年的大概12月中,其高峰期位於12月14日香港時間晚上7時,根據以往經驗,在高峰期晚上在香港郊區觀賞的情況下,由半夜至天光(前後約6小時)平均出現共約60-100顆流星,即平均約每小時十數顆流星。 注意事項 今 年的雙子座流星雨高峰值的ZHR值(每小時天頂顆數)是120,一般傳媒亦會引用此數字,但大家宜留意此數值是基於在極佳觀測條件下的理論數值,就算流星 雨的表現一如預期,實際可被看見的流星數目,很大程度受環境(如光污染、月球)、天氣(煙霞、薄雲)、及高峰期持續的時間等因素影響,因此絕不可以期待 「每小時120顆流星,即一個下半夜(6小時)可見720顆流星」的情況;以香港的條件而言,可被觀賞到的流星頻率只有預測值的五分一至十分一左右(視當時天氣條件),在上文「現象簡介」的實際數值就是共於此經驗推算出來 是次流星雨高峰期當晚農曆初九,因此宜等待月球凌晨一時後西落才開始觀測; 由於流星雨的出現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實際情況可能超越或未符預期,因此不要有『看煙花』的心態; 如可能的話,建議高峰期前後一天亦進行觀測。   觀測時間及地點 想 欣賞是次現象的朋友,可於12月14日及15日凌晨(即12月13日晚及14日晚午夜過後)留意整個天空,前後數天亦可觀賞,但數量會較少。流星雖然從輻 射點放射出來,但實際上會在整個天空出現,因此只須選擇視野較開揚但光污染較少的地方就可以,以下是數個可考慮的地方: 石澳 天文公園及萬宜水庫一帶 大嶼山南部 觀賞所需設備 只需單憑肉眼觀賞就可以了。 攝影所需設備 拍攝流星通常需要用「守株待兔」的方法來捕捉,辦法就是打開相機的快門作長時間的曝光,如有流星在這段時間內在拍攝的區域出現,相機便會記錄下來。當然如多用幾架攝影機向不同方向拍攝,機會便大增。 鏡頭的選擇:以較闊角的鏡頭較佳,一般用24-50mm不等。鏡頭焦距太短(例如魚眼鏡)效果未必更好,因為未必可以捕捉較短及較暗的流星。焦點必需調至無限遠。 光圈:越大越好,以大於f/2.8為佳,因為較大的光圈可以捕捉較暗的流星。但如情況容許,不妨把光圈收細一級以避免鏡頭的像差。 ISO(感光度):較高速(ISO800或以上)為佳 曝 光時間:長短視乎器材而定(見下文),但不能無限制地延長,因為到某一限度,天空背景的亮度會令照片灰白一片,原本記錄到的流星也被掩蓋。一般以 ISO400,f/2.8光圈,曝光不得超過10分鐘,如果拍攝地點較近市區,或當晚有月光影響,則天空的背景光度受市區燈光或月光散射影響而更光,曝光 應適當減少至一半或以下 DSLR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時間可由30秒至數分鐘(如有電子快門繩)。 一般DC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校至相機容許的最長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0秒),如最長只有10秒或以下,則只可採取「機關槍式」(即不斷大量拍攝)方法增加曝光總時間。 對DSLR及DC用家的共同忠告: 必需使用三腳架拍攝 帶備大量後備電池 Share

Share

Aug 10

英仙座流星雨(2010年7月25日-8月18日)

按此下載列印版本 概覽 晴 朗的晚上,天文愛好者除了可以看見數不清的星星外 ,偶然還會看見一道亮光劃破長空,這就是流星(meteor)。它們其實是一些物質如沙石、塵埃等衝入地球大氣層劇烈燃燒發光而引致,而流星雨 (meteor shower)是指短時間內有很多流星出現的現象。在流星雨出現的期間,流星多以同一方向從太空衝向地球,但因『透視效應』的關係,我們從地面上看,流星 像從天空上的一點發射出來,此點稱為輻射點(radiant),而流星雨的命名則視乎其輻射點的位置,如英仙座流星雨的輻射點就是位於英仙座的方向。 每年大約有二十次流星雨的出現,因此流星雨並非稀有的現象,但只有部份流星數量較多及光度較強的流星雨才值得一般巿民欣賞。 是次現象簡介 流星雨出現於每一年的大概7月尾至8月尾晚上,其高峰期位於8月13日凌晨5時,根據以往經驗,在高峰期晚上在香港郊區觀賞的情況下,由半夜至天光平均出現共約60-100顆流星,即平均約每小時十數顆流星。 注意事項 今 年的英仙座流星雨高峰值的ZHR值(每小時天頂顆數)是100,大家宜留意此數值是基於在極佳觀測條件下的理論數值,就算流星雨的表現一如預期,實際可被 看見的流星數目,很大程度受環境(如光污染、月球)、天氣(煙霞、薄雲)、及高峰期持續的時間等因素影響,因此絕不可以期待「每小時100顆流星,即一個 下半夜(6小時)可見600顆流星」的情況;以香港的條件而言,可被觀賞到的流星頻率只有預測值的五分一至十分一左右(視當時天氣條件),在上文「現象簡介」的實際數值就是共於此經驗推算出來,詳情見另文(2010年10月尾推出); 由於流星雨的出現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實際情況可能超越或未符預期,因此不要有『看煙花』的心態; 如可能的話,建議高峰期前後一天亦進行觀測。   觀測時間及地點 想欣賞是次現象的朋友,可於8月13日凌晨留意整個天空,前後數天亦可觀賞,但數量會較少。流星雖然從輻射點放射出來,但實際上會在整個天空出現,因此只須選擇視野較開揚但光污染較少的地方就可以,以下是數個可考慮的地方: 石澳 天文公園及萬宜水庫一帶 大嶼山南部 觀賞所需設備 只需單憑肉眼觀賞就可以了。 攝影所需設備 拍攝流星通常需要用「守株待兔」的方法來捕捉,辦法就是打開相機的快門作長時間的曝光,如有流星在這段時間內在拍攝的區域出現,相機便會記錄下來。當然如多用幾架攝影機向不同方向拍攝,機會便大增。 鏡頭的選擇:以較闊角的鏡頭較佳,一般用24-50mm不等。鏡頭焦距太短(例如魚眼鏡)效果未必更好,因為未必可以捕捉較短及較暗的流星。焦點必需調至無限遠。 光圈:越大越好,以大於f/2.8為佳,因為較大的光圈可以捕捉較暗的流星。但如情況容許,不妨把光圈收細一級以避免鏡頭的像差。 ISO(感光度):較高速(ISO800或以上)為佳 曝 光時間:長短視乎器材而定(見下文),但不能無限制地延長,因為到某一限度,天空背景的亮度會令照片灰白一片,原本記錄到的流星也被掩蓋。一般以 ISO400,f/2.8光圈,曝光不得超過10分鐘,如果拍攝地點較近市區,或當晚有月光影響,則天空的背景光度受市區燈光或月光散射影響而更光,曝光 應適當減少至一半或以下 DSLR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時間可由30秒至數分鐘(如有電子快門繩)。 一般DC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校至相機容許的最長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0秒),如最長只有10秒或以下,則只可採取「機關槍式」(即不斷大量拍攝)方法增加曝光總時間。 對DSLR及DC用家的共同忠告: 必需使用三腳架拍攝 帶備大量後備電池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