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下載列印版本 概覽 晴 朗的晚上,天文愛好者除了可以看見數不清的星星外 ,偶然還會看見一道亮光劃破長空,這就是流星(meteor)。它們其實是一些物質如沙石、塵埃等衝入地球大氣層劇烈燃燒發光而引致,而流星雨 (meteor shower)是指短時間內有很多流星出現的現象。在流星雨出現的期間,流星多以同一方向從太空衝向地球,但因『透視效應』的關係,我們從地面上看,流星 像從天空上的一點發射出來,此點稱為輻射點(radiant),而流星雨的命名則視乎其輻射點的位置,如雙子座流星雨的輻射點就是位於雙子座的方向。 每年大約有二十次流星雨的出現,因此流星雨並非稀有的現象,但只有部份流星數量較多及光度較強的流星雨才值得一般巿民欣賞。 是次現象簡介 流星雨出現於每一年的大概12月中,其高峰期位於12月14日香港時間晚上7時,根據以往經驗,在高峰期晚上在香港郊區觀賞的情況下,由半夜至天光(前後約6小時)平均出現共約60-100顆流星,即平均約每小時十數顆流星。 注意事項 今 年的雙子座流星雨高峰值的ZHR值(每小時天頂顆數)是120,一般傳媒亦會引用此數字,但大家宜留意此數值是基於在極佳觀測條件下的理論數值,就算流星 雨的表現一如預期,實際可被看見的流星數目,很大程度受環境(如光污染、月球)、天氣(煙霞、薄雲)、及高峰期持續的時間等因素影響,因此絕不可以期待 「每小時120顆流星,即一個下半夜(6小時)可見720顆流星」的情況;以香港的條件而言,可被觀賞到的流星頻率只有預測值的五分一至十分一左右(視當時天氣條件),在上文「現象簡介」的實際數值就是共於此經驗推算出來 是次流星雨高峰期當晚農曆初九,因此宜等待月球凌晨一時後西落才開始觀測; 由於流星雨的出現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實際情況可能超越或未符預期,因此不要有『看煙花』的心態; 如可能的話,建議高峰期前後一天亦進行觀測。 觀測時間及地點 想 欣賞是次現象的朋友,可於12月14日及15日凌晨(即12月13日晚及14日晚午夜過後)留意整個天空,前後數天亦可觀賞,但數量會較少。流星雖然從輻 射點放射出來,但實際上會在整個天空出現,因此只須選擇視野較開揚但光污染較少的地方就可以,以下是數個可考慮的地方: 石澳 天文公園及萬宜水庫一帶 大嶼山南部 觀賞所需設備 只需單憑肉眼觀賞就可以了。 攝影所需設備 拍攝流星通常需要用「守株待兔」的方法來捕捉,辦法就是打開相機的快門作長時間的曝光,如有流星在這段時間內在拍攝的區域出現,相機便會記錄下來。當然如多用幾架攝影機向不同方向拍攝,機會便大增。 鏡頭的選擇:以較闊角的鏡頭較佳,一般用24-50mm不等。鏡頭焦距太短(例如魚眼鏡)效果未必更好,因為未必可以捕捉較短及較暗的流星。焦點必需調至無限遠。 光圈:越大越好,以大於f/2.8為佳,因為較大的光圈可以捕捉較暗的流星。但如情況容許,不妨把光圈收細一級以避免鏡頭的像差。 ISO(感光度):較高速(ISO800或以上)為佳 曝 光時間:長短視乎器材而定(見下文),但不能無限制地延長,因為到某一限度,天空背景的亮度會令照片灰白一片,原本記錄到的流星也被掩蓋。一般以 ISO400,f/2.8光圈,曝光不得超過10分鐘,如果拍攝地點較近市區,或當晚有月光影響,則天空的背景光度受市區燈光或月光散射影響而更光,曝光 應適當減少至一半或以下 DSLR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時間可由30秒至數分鐘(如有電子快門繩)。 一般DC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校至相機容許的最長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0秒),如最長只有10秒或以下,則只可採取「機關槍式」(即不斷大量拍攝)方法增加曝光總時間。 對DSLR及DC用家的共同忠告: 必需使用三腳架拍攝 帶備大量後備電池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