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November 2012

Nov 30

我的觀星歷程──第四集:人生難得看幾回的彗星(下)

1986年三月尾的一個晚上,天色陰沉,還是小學生的筆者心情卻非常興奮,因為面對著一大片雲,心裡卻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到了觀測地點天氣應該有機會改變! 當其他小學生準備睡覺,準備星期六長週返學或放假玩樂之際,筆者與小紅筒卻踏上一架不明來歷的客貨車,與幾名不明來歷的……天文愛好者(可能是),及……老爸,向著從未踏足過的「觀星聖地」進發。筆者的父母不知何來找到這班「一夜朋友」,介紹我們到港島石澳對出名為「大頭洲」的半島觀測哈雷彗星,也許是熱潮所至,令筆者的一名親戚──較筆者大一年、關係極疏遠、卻住在隔離大廈而對天文向來沒有興趣──的表哥,居然也拉衫尾跟著來! 到過石澳的朋友應該估到,客貨車到了石澳山仔車路盡頭處停下,在另一個觀星地點、行內人俗稱「平台」旁的樓梯向下行至海邊,過橋後開始向上行到山頂一個涼亭,步行路程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不過當時對筆者來說已是十分刺激的事情:漆黑的郊野、刺骨的寒風,上山的樓梯一邊是海邊的懸崖,另一邊卻是島中央一條大斷層,再加上驚濤拍岸、震耳欲聾的風聲加海浪聲不停轟進耳朵,粉紅色的密雲(筆者記憶所及,當年二至四月晚上每逢陰天,天色總是偏向粉紅,不知是筆者記憶偏差還是受光害及霧水影響?),筆者卻只想著一件事:快點到山頂開鏡準備迎接哈雷!反觀跟在筆者後面的表哥,由山腳到山頂一直喊「好驚」。 在涼亭的數小時裡,筆者不斷呆望天空,每見其中一小部份稍為轉黑,就以為是雲隙,其實大家都知道只是極厚雲裡薄了一點吧,對觀星毫無幫助!當時還是年青的老爸倒也陪著筆者四處八卦,看看其他可能是天文愛好者的儀器,還接受了「隨團」報紙記者的訪問;相反筆者的表哥卻瑟縮在一角。記者走了趕稿後,一班人在涼亭「食風」多數小時,大概凌晨二、三時左右,我們的「一夜朋友」認為機會渺茫,於是建議班師回朝,「一夜朋友」接載我們一對父子回家後就從此音訊全無,而天光前筆者與老爸已在溫暖的被窩裡呼呼大睡。 當天早上,筆者與老爸飲早茶途中經過報紙檔,突然想起幾小時前的記者,於是買了一份「文匯報」,一邊吃腸粉一邊嘆報紙,老爸發現一張非常漆黑、解像度極低的黑白照片(25年前的報紙,當然沒有今天的質素!),只隱約看見一個涼亭、一個高大威猛帶眼鏡的男子,一個瑟縮在凳上的小朋友,以及望遠鏡一支。哈哈,原來筆者當時不知去了那處遊玩了。至於那班「一夜朋友」,如果你們有幸在25年後的今天看見這篇文章,請你給筆者一個電郵,幫筆者解開這個四分一世紀的謎團。 四月,筆者再次唔信邪,跟了黃SIR去觀星營,結果一樣食白果,也就是如此,筆者與哈雷彗星在1986年緣慳一面,至於2062年……到時的事,到時再算吧。 筆者保存的1986年3月哈雷彗星觀測資料 Share

Share

Nov 30

雙子座流星雨(2012年12月4日-12月17日)

按此下載列印版本 天象罕有度:2/5 (1經常出現;5極罕有) 天象壯觀度:3/5 (1不壯觀;5非常壯觀) 天象觀賞難度:3/5 (1不難,一般人皆可見;5非常困難,必需有適當儀器及環境才可觀賞)   概覽 晴 朗的晚上,天文愛好者除了可以看見數不清的星星外 ,偶然還會看見一道亮光劃破長空,這就是流星(meteor)。它們其實是一些物質如沙石、塵埃等衝入地球大氣層劇烈燃燒發光而引致,而流星雨 (meteor shower)是指短時間內有很多流星出現的現象。在流星雨出現的期間,流星多以同一方向從太空衝向地球,但因「透視效應」的關係,我們從地面上看,流星 像從天空上的一點發射出來,此點稱為輻射點(radiant),而流星雨的命名則視乎其輻射點的位置,如雙子座流星雨的輻射點就是位於雙子座的方向。 每年大約有二十次流星雨的出現,因此流星雨並非稀有的現象,但只有部份流星數量較多及光度較強的流星雨才值得一般巿民欣賞。 是次現象簡介 流星雨出現於每一年的大概12月中,今年高峰期位於12月14日香港時間早上7時30分,根據以往經驗,在高峰期晚上在香港郊區觀賞的情況下,由半夜至天光(前後約6小時)平均出現共約60-100顆流星,即平均約每小時十數顆流星。 注意事項 今 年的雙子座流星雨高峰值的ZHR值(每小時天頂顆數)是120,一般傳媒亦會引用此數字,但大家宜留意此數值是基於在極佳觀測條件下的理論數值,就算流星 雨的表現一如預期,實際可被看見的流星數目,很大程度受環境(如光污染、月球)、天氣(煙霞、薄雲)、及高峰期持續的時間等因素影響,因此絕不可以期待 「每小時120顆流星,即一個下半夜(6小時)可見720顆流星」的情況;以香港的條件而言,可被觀賞到的流星頻率只有預測值的五分一至十分一左右(視當時天氣條件),在上文「現象簡介」的實際數值就是基於此經驗推算出來。 是次流星雨高峰期當晚農曆初二,因此整晚沒有月球,非常適合觀賞流星雨; 由於流星雨的出現有一定程度的隨機性,實際情況可能超越或未符預期,因此不要有「看煙花」的心態,雖然雙子座流星雨過往的表現一向穩定; 如可能的話,建議高峰期前後一天亦進行觀測。 觀測時間及地點 想欣賞是次現象的朋友,可於12月14日半夜後開始觀賞,即12月13日(星期四)晚準備,前後數天亦可觀賞,但數量會較少。流星雖然從輻射點放射出來,但實際上會在整個天空出現,因此只須選擇視野較開揚但光污染較少的地方就可以,以下是數個可考慮的地方: 石澳 天文公園及萬宜水庫一帶 大嶼山南部 12月13日晚10時的天空,雙子座位於東面地平線之上。   觀賞所需設備 單憑肉眼觀賞就可以了。 攝影所需設備 拍攝流星通常需要用「守株待兔」的方法來捕捉,辦法就是打開相機的快門作長時間的曝光,如有流星在這段時間內在拍攝的區域出現,相機便會記錄下來。當然如多用幾架攝影機向不同方向拍攝,機會便大增。 鏡頭的選擇:以較闊角的鏡頭較佳,一般用24-50mm不等。鏡頭焦距太短(例如魚眼鏡)效果未必更好,因為未必可以捕捉較短及較暗的流星。焦點必需調至無限遠。 光圈:越大越好,以大於f/2.8為佳,因為較大的光圈可以捕捉較暗的流星。但如情況容許,不妨把光圈收細一級以避免鏡頭的像差。 ISO(感光度):較高速(ISO800或以上)為佳 曝 光時間:長短視乎器材而定(見下文),但不能無限制地延長,因為到某一限度,天空背景的亮度會令照片灰白一片,原本記錄到的流星也被掩蓋。一般以 ISO800,f/2.8光圈,曝光不得超過5分鐘,如果拍攝地點較近市區,或當晚有月光影響,則天空的背景光度受市區燈光或月光散射影響而更光,曝光應 適當減少至一半或以下。 DSLR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時間可由30秒至數分鐘(如有電子快門繩)。 一般DC用家:必需使用手動調校模式(一般叫M mode),把光圈校至最大,曝光校至相機容許的最長時間(一般不會超過30秒),如最長只有10秒或以下,則只可採取「機關槍式」(即不斷大量拍攝)方法增加曝光總時間。 對DSLR及DC用家的共同忠告: 必需使用三腳架拍攝 帶備大量後備電池 Share

Share

Nov 25

觀星者的宿命:聽天由命

相信參加過天文活動的朋友也有可能體驗過
下雨天,陰天,密雲的情況下的悲哀…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