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嚟緊嘅9月的相合美景前,先為大家送上8月17日的金星合木星,上方較明亮的是金星下方是木星,畫面右側的是…飛機~orz 謝^2觀賞~:) 回正題,「九一慘案」即將上演,開學日遇上星期一還真要命啊,不過唔緊要,今個月都有一眾行星合月同埋行星合行星,等大家喺市區都可以欣賞夜空另一面的美,抖返啖氣! 首先係1日,延續上個月31日嘅土星和火星合月,只要入夜後留意西南方天空就可以找到他們了啦,三者大約2200在西南偏西方落到地平以下,家裏有雙筒望遠鏡記得拿來用哦~ 遲一天(2日)2200前還可以看到土星合火星,也值得一看~ 月初仲有金星合軒轅十四,九月嘅清晨又可以再見到威武(但係俾武仙搞掂咗)嘅獅子座啦,5日到7日仲有金星嘅加持,來個反擊吧(大誤!),大家只要0500開始在東北偏東方水平不受阻擋的地方就可以了啦~ 仲有就係26日嘅水星合月,今次仲有室女座嘅角宿一在旁,不過要睇就要趁日落後到1900前,找個西南偏西方不受地面景物阻擋的地方觀賞吧~ 月尾來到了上半夜才看到土星同火星的日子,咁就當然少不了各自的合月囉,28日的月合土星,2030前就可以看到,仲有29日2130前有得睇嘅月合火星及心宿二,上述兩者只要日落後留意西南方夜空就可觀賞到,當然最好也是找個西南偏西方不受阻擋的地方啦~ 最後仲有今個月22-30日,火星會喺心宿二旁路過,兩顆紅色的(行星x恆星)相遇,入夜後到2130時前留意西南方的天空就可以看到了,可是今次不是傳說中的「螢惑守心」哦~ Share
ShareMonthly Archive: August 2014
Aug 15
天文攝影秘技系列(4)之「執相」的背後原理及哲學
在上一期筆者為讀者介紹了不同的電腦後期處理手法,相信大家已對它們非常了解。但是,除了增強視覺效果,還有甚麼原因驅使大幅度「執相」呢?近一兩年才開始學習天文攝影的朋友未必了解背後原因,年資超過二、三十年的天文愛好者卻有另一番體會。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香港的急速發展,香港的光污染越來越嚴重,要拍攝一張不受光污染影響的銀河照片變得越見困難,於是「執相」的一個理念就是嘗試還原無光害的星空,在可容許情況下減低光害對照片的影響。不過,這條原則只適用於銀河、星野等天文照片,而天文風景則不在此列,因為後者拍攝的目的皆在於忠實反映天地之關係。故此,「執相」大部份情況下是有依有據的。在以下篇幅裡筆者將為大家介紹。 天空應該是甚麼顏色? 當然是藍色!不,這只適用於日間。在無光污染的地方,晚上的天空當然是黑色,或深灰色。在黑暗環境下大部份數碼相機未必能準確判斷色溫,因此手動調校RAW檔的色溫值就非常重要。 下圖顯示了一張在紐西蘭無光污染的地方拍得的夏季銀河,可見使用4250K色溫的一張天空呈深灰色,相反3000K色溫的一張就顯得過份偏藍,並不自然。 使用不同色溫在紐西蘭拍攝的銀河:(由左至右:4250K, 3750K, 3000K) 同樣的夏季銀河在有光污染的香港石澳拍攝,可見使用4250K色溫就顯得偏黃,色溫需降至大約3750K天空才呈現深灰色,原因是照片受低色溫人造光源照射。2000K色溫就顯得過份偏藍。結論是,在有光污染的地方拍攝銀河需適量降低色溫,但不能過份降低。 使用不同色溫在石澳拍攝的銀河:(由左至右:4250K, 3000K, 2000K) 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晚上的天空也可以是藍色,就是當有月光的日子。月光其實來自太陽光,因此有月光的晚上天空等於局部被太陽照射,所以天空呈現藍色也並不出奇了。當然,臨近日出的星空也會呈現藍色的,但與過份調低色溫的藍色並不一樣。 凌晨五時(左)及天光前(右)的天空顏色 日出日落應該是甚麼顏色? 一般人以為,越呈深紅色的日出日落照片才是美麗,但背後卻代表了該地點的空氣污染非常嚴重。日出日落之所以呈橙紅色,是陽光在近地平時需穿越更厚的大氣層,而大氣層的懸浮粒子會吸收陽光裡的部份顏色,當中以藍綠色最易被吸收,因此就剩下橙紅色了。 如果空氣污染越嚴重,懸浮粒子數量增加,那麼連黃、橙色等陽光也被吸收,於是出現了深紅色的日出日落。相反,在零污染的地方拍攝的日出日落呈金黃色,現場觀看太陽接觸到地平線時仍非常刺眼。 下圖顯示兩張使用同樣器材及曝光的日落照片,分別在夏威夷及香港拍攝。可見前者顏色呈金黃及較光亮,後者的地平線有一層灰黑色的污染物。在香港拍攝日出日落,有部份情況下太陽是由該層污染物升出來(或落下去)。 在夏威夷(左)及香港(右)拍攝日落 為甚麼星流跡照片裡地景的物件或人可以完全不動? 大家讀過之前的《天文攝影秘技系列(2) 》應記得,拍攝星流跡的原理是「星動地不動」,因此星星才會在照片裡拉成一條線。與此同時,只要地景所有物件沒有風吹草動,那怕照片拍了一晚也是非常清晰的,如果構圖裡有移動的物件(相信夜晚只有人和動物才會移動吧!),就會出現下圖的情況:地景不斷改變而叠加起來變得模糊不清,模糊程度只會隨時間增加。 拍攝了12分鐘(左)及48分鐘(右)的星流跡照片,照片由天文匯導師鍾泳澧拍攝。 那麼,為甚麼網上有不少星流跡的照片總有一名男或女主角,可以長時間動也不動呢? 由模糊的地景(左)變成清晰的地景(右) 答案非常簡單,還記得星流跡照片是採用多張短時間曝光的照片叠加嗎?因此,地景是選擇其中一張照片貼上最後製成品,取代模糊的地景。見下圖。 雲,應該是甚麼顏色? 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後卻大有學問。 生活在光污染嚴重的香港,大部份人已習慣晚上與白天沒有分別,地面的人造光源射向天空,雲就像一塊鏡把光反射回地面,單憑肉眼看雲就變成了白色,但照片卻因色溫的關係顯得偏黃。對天文攝影而言,有時候這現象卻變了「好處」,因為很容易得悉雲層的出現。相反,在無光污染的地方拍攝,雲在沒有人造光源的照射下,單憑肉眼是看不見的,因為雲並不發光。這也變成「壞處」,因為開始有雲也慒然不知!當雲已變得足夠厚時,一切已太遲,因為單憑肉眼已看見漫天星空出現了一個大「黑洞」。 無光污染夜空的黑雲(左)與有光污染夜空的白雲(右),照片由天文匯導師cK及鍾泳澧拍攝。 所以,如其說有黃雲令星空照片的構圖變得豐富,倒不如說是光污染幫倒忙。 下期筆者將探討攝影科技與觀星環境的關係。 Share
Share